Press Interviews

An Interview of Yong Chen by a Chinese daily newspaper

Chinese daily newspaper Interview

An Interview of Yong Chen and A Gift in August 2009 has published in a Chinese daily newspaper

October 18, 2009

This full page interview covered the details of the past 46 years of Yong's artistic life, from the time he fell in love with drawing and painting, started pursuing his dream through his schools and college in China, and the latest 20 years advanture in the states as an artists and teacher. This interview use large pictures of the paintings from Yong's latest children's books: Finding Joy and A Gift. Click here to download and open the full-page in PDF format (655k).

[下面原文转载自江门日报]

  陈永清,美籍华人画家,广东省台山市汶村人,现居于美国新罕布什州纳舒厄市,是一家科研公司的创意总监,同时在麻省艺术学院和邦克山社区大学任教美术,从事水彩画和水彩人像画的教学工作。10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儿童图书的插图工作。

  经历了半个人生,生活过两个不同的国度,到了今天,陈永清仍然像当年孩童时代一样,以一颗纯真的心对待艺术。今年9月1日,陈永清一部充满中国人情味的图书《A Gift》(礼物)英文版在全美发行,并获得成功,深受美国各阶层读者的欢迎和广泛好评。此前,陈永清回到故乡台山,为他的图书《A Gift》(礼物)中文版发行做前期准备,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必须从这一代人开始,让外国人真正了解中国。”对于这本书的使命和作用,陈永清充满了期待。

  采访当天下午,记者来到了约定的房间,一推门进去,看到有一位中年男子正坐在手提电脑前。房间里只有他一个人,记者上前打了声招呼,他回过神来,热情地招待我。眼前这位正在帮我倒茶的满面红光的男子,就是台山乡亲、美籍华人画家陈永清先生。

  文/本报记者 区景常  图/本报记者 区景常(除署名外)

  小时候便梦想当画家

  记者:您小时候的理想和目标是什么?

  陈永清:我从小就沉迷于画画,4岁的时候,当画家便成为我的梦想。那时候想法很天真,天天都在画画,没什么功利性。父亲知道我有这方面的兴趣,我有什么新画好的画作,他就会带着我去拜访他在村里面的一个好朋友——陈林杰,是一位很有天分的画家。陈林杰每次看完画后,都会给我一些意见,也就是在这种与画家的交流中,年幼的我和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7岁那年,我画了一幅叫《假日》的水粉画,在台山市的少年儿童美术赛中获了奖。我的绘画作品第一次获奖所给予我的震撼是难以言喻的,具体的名次我自己都不记得了,我只记得那时的我非常兴奋。

  记者:您有没有师从哪个美术老师?

  陈永清:上小学之后,老师也意识到了我对绘画的强烈愿望,于是黑板报之类的事情都让我来做,一直到高中,我都在学校里负责黑板报等绘画工作。我当时没有固定师从哪一个老师,但只要去到一个不同的地方,我总是会主动找那个地方的美术名师来当我的老师。我认为,即使相互不认识,但是画画的人之间都会有一种奇妙的联系,他们总会给一些意见我,然后我就会根据那些意见来作出修改,之后再拿回去给他们看。

  初三毕业之后,我考入了台山一中,并认识了教美术的朱老师,我萌生了师从朱老师并将美术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的念头。当我将这个想法告诉朱老师的时候,却遭到了他的断然拒绝。朱老师说:“你不要再学画画了,将来你可以从事很多其他的职业。”朱老师的这句话让我大哭了一场。当时我其他科目的成绩都很好,学校的美术老师也因此不支持我朝这个方向发展。

  学校没有培养我兴趣的地方,我只好和过去一样追在别人后面恳求得到他们的批评建议。每次从美术班的外面走过,看到里面正在上课的学生,我都有一种进去坐下来和他们一起上课的冲动。   

  记者:您大学时学的专业是美术吗?

  陈永清:不是的。高考前,我突然病了一场,这直接影响了我高考的成绩。后来在填志愿的时候,我尽填了些不可能考上的大学,意在没有学校录取的情况下回来复读,可是谁也没想到,连回校复读的要求我也无法如愿——原来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校长帮我补填了一个师专的志愿,而恰好这所师专录取了我。就这样,我阴差阳错地来到了佛山师范专科学校就读化学专业。

  在一所自己不大喜欢的大学里学习一个没什么兴趣的专业,我决心要在画画方面找回一些乐趣。于是,我找来了10多个有共同兴趣的人成立了美术社。那个时候,我亲自去找地方当画室,发调查问卷给同学,还争取得到学校资金上的支持。所有这些,我都是亲力亲为,直到后来,我还促成了不同院校之间的相互交流。我们搞了联合画展,把其他大学的学生作品聚集在一起,互相交流,我们搞了好几期,场面都相当热闹。通过自己发起的这些活动,我认识了很多朋友。平时,我一下课就去写生,学校周围的田园风光、山光水色都是我的素材。就这样,我从小学到大学,整个求学生涯都为自己的兴趣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他乡寻梦遇知音

  记者:大学毕业后,您从事什么工作?

  陈永清:毕业后,我回到台山文海中学教书,一下子从学生变成了老师。原来在绘画方面,我除了喜欢到处问人虚心求教之外,还乐于充当老师的角色。13岁开始,我已经在教身边的同学和朋友画画,还记得那时候我把柳树条折下来,放在铁盒子里然后烧成炭条,把它当作笔来画“炭笔画”。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我把画画的爱好融入了教学工作中,闲暇时间还会教一些准备考美院的学生画画。这些额外的劳动是我“一厢情愿”的付出,对此我从来没有要求过报酬。以前我跟别人学画画,人家没收过我一分钱,现在我教别人画画,也不会收别人的钱,我只是付出我的时间而已。   

  记者:移民美国后,您的生活有哪些重大变化?

  陈永清:1989年5月,我移民出国了。此前,我的父母和姐姐已经在美国居住,这次出国是和家人团聚,但是,我对移民抱有更多的期待,我总觉得,出国会给我的生活带来一些意料不到的转变。

  我来到了家人居住的城市波士顿,和许多初来乍到的华人一样,英语是横亘在我面前的第一道门槛。由于言语不通,没有外国学历的我一开始只能在唐人街的那些中国超级市场里面负责帮商品打价钱和打杂的工作。工友都知道这里有一位负责打价钱的中国大学生,工友都觉得我是个有学识的人,不必在这里做工,应该去餐馆,因为那里有升职的机会。我接受了工友的建议,在姐夫的介绍下,我去了缅因州的一家中餐馆打工。也就是在那里,我遇到了一个改变我一生的人。

  我在餐馆的工作是“打杂”,也就是什么都得做,而且从早工作到晚。一天深夜,正在结帐的餐馆李老板和我聊起天来。闲聊中,我提到了自己的过去,以及对画画的痴迷。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当李老板得知我的往事之后,一言不发,然后走开了,过了一会,他才拿着一幅画回来,这幅画是李老板的画作,原来他也是一位绘画爱好者。在他乡遇到知音,我感到了一丝欣慰。被问到为什么要来餐馆工作而不去画画,我把自己的语言障碍告诉了李老板,李老板随即鼓励我去进修:“这里永远都摆着一份工作在等你,但是你现在更应该去读书,而不是在这里工作。”

  在知音的鼓励下,我毅然接受了建议,回到波士顿进入当地的邦克山社区大学学习平面设计课程。我原先期待的“意料不到的转变”以这种奇遇般的形式降临到了我身上,并且让我在人生的分岔路口选择了通向梦想的康庄大道。从“洗大饼”到社区大学的学生,我始终念念不忘李老板当年的一番劝导:“一个人在需要指点的时候,引导你的那个人已经在那里了”。   

  绘画领域崭露头角

  记者:能给我们谈谈您在美国的大学生活吗?

  陈永清:通过一年的学习,我解决了语言障碍,而教我英语的老师Betsy Mariere成为了我的第二位“贵人”,他鼓励我将自己的兴趣融入将来的工作里。

  我还记得,当我和Betsy讨论自己的专业方向时,她指着墙边的一堆大海报和卡片说:“读完平面设计,你就可以做这些。”当时对我来说,平面设计是个什么概念,我浑然不知,以前我可没听过这个行当,我唯一清楚的是:只要学习平面设计艺术,我就又可以用上我的美术功底了。

  当时,我遵从了自己的兴趣,选择了将来能否让自己温饱都不知道的路。我一点都不后悔,因为我知道我最快乐的时候是在画画,而不是在看化学书。

  很快,我的才华就证实了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当时我把从中国带来的一幅水彩人像画作拿来参加学校里面的一个学生作品比赛,结果获得了第一名。另外一幅素描画作也获得了该类的第二名。哪怕在平常的日子里,我对着模特画的水彩人像画作也会得到身旁那些美术爱好者的称赞。这让我找回了昔日的自信。事实上,我的能力远超我的想像。社区大学毕业后,我拿着平面设计艺术副学士学位来到麻省艺术学院申请改攻美术插图艺术专业,得到的答复却是:我的美术水平已经相当于本校毕业生。于是,凭着扎实的绘画基础,我被免去第一二学年的课程,直接进入第三学年。最终,在麻省艺术学院的美术插图艺术专业系,我顺利完成了自己的美术学士学业。

  在美国两所院校任美术老师

  记者:您在美国从事什么工作?

  陈永清:我现和家人居住在美国新罕布什州纳舒厄市,在历史名城波士顿担任两所院校的美术老师,教授水彩画、油画、美术插图艺术和平面设计等课程。我在网上还设立了网络教学中心,将自己的绘画心得与他人分享。在担任老师的同时,我还兼任当地一家多媒体软件开发公司的创意总监。尽管如此,我不忘做爸爸的责任,保持充足的时间教育和照看儿女。

  记者:作为一种艺术追求,您画画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陈永清:从在美国的求学时期开始到现在为止,这10余年时间里,我一直在为美国的儿童图书读物做插图创作工作,并因为在这项工作中的优秀成绩而逐渐得到各界的肯定。画画和艺术创作是我的终生兴趣,能够把自己的最大兴趣作为工作,在分工明确、事事不可越界的现代社会中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幸福。当然,在得到这份幸福之前,我也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摸索。

  ■相关链接

  《A Gift》(礼物):

  以中国人为背景的画作

  这么多年以来,陈永清一直不变的是为儿童图书和儿童杂志作故事插图,从1996年到现在,一共持续了14年,也是这份工作,让他找到了宣扬中国文化的使命感。

  陈永清作插图的第一本儿童图书《樊妮美神奇的新复活节帽子》在1997年出版了,他画的是黑人,从第二本开始,他开始画白人,但是,陈永清一直找不到机会画黄种人。无法把中国人放到他自己的儿童图书作品里,成为了他心中的一个遗憾。直到2005年,他作插图的新作品《寻找幸福》面世了,里面终于出现了中国人的角色。

  为了画好这部有中国人的作品,他还特地回来中国采风。《寻找幸福》讲的是一对外国夫妇收养一个中国孤儿的故事,为了把书中的中国人和中国场景画得生动传神和接近现实,他还托朋友的关系,到了广东增城的一所孤儿院进行考察。如此煞费心思,为的都是让外国人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曾经被误解和歧视,如今极力需要被重新认识的国度。

  “我对一些外国媒体妖魔化中国很反感。”陈永清始终在为捍卫祖国的尊严而努力,并且积极的找机会在儿童读物中宣扬中华文化。今年9月份,他写作兼插图的儿童故事图书《A Gift》(礼物)就在美国各大书行正式发售。这本书是陈永清多年来的心血,以海外华人的生活细节为蓝本创作而成,故事主要反映了中国人的质朴、亲情和爱心,强调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

  “必须从这一代人开始,让外国人真正的了解中国。”对于这本书的使命和作用,陈永清充满了期待。他表示,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会继续出版类似的图书,将更多关于中国的正面信息和文化传播出去。